为了使人们对山西古建筑有个槪括的了解,山西省地名委员会和山西省古建筑保护硏究所将山西现存古建筑的精华汇编成册,定名为《山西古建筑通览》。这本画册,既有近期的彩色照片,又有简略的文字说明,读来引人入胜。一册书在手,便可通览山西古建筑之精粹,领略历代文明之秀美,赏心悦目,使人受益匪浅。它既可成为学术界、建筑界及古建筑硏究者的助手,以利于对历史文物和古代建筑的保护硏究工作,使中国古代的建筑风格得以继承和发扬;也可成为旅游者和古建筑爱好者的益友,从中欣赏古建筑的风采,增长知识,陶冶情操。

 

书中提及山西古建汇总


一、太原篇

晋祠——在北魏便已著名了,此后经北齐、唐、五代多次修葺扩建。圣母殿是宋建殿宇中的代表作,北宋太平兴国四年(公元979年),坐西朝东,宋代彩塑;圣母殿前,有伸展如翼的鱼沼飞梁,北魏时即已问世,现存者为宋代实物;献殿,是供献圣母的殿堂,建于金大定八年(公元1168年);景清门建于元至元四年(公元1267年);奉圣寺中殿元代形制;唐叔虞祠正殿等,尚保存了部分元代规制和构件;水母楼,为明嘉时遗物,是砖砌窑洞与楼阁建筑的有机组合,上下环廊,石栏围护,彩画装饰皆系明代原物;难老、善利二泉亭,创建于北齐,明代修葺;水镜台,除前楼卷棚部兮为清乾隆年间增筑外,其他皆系明代所建;奉圣寺舍利生生塔,系中国清代砖塔中的佳品。

太原崇善寺——古称白马寺,后改名延寿寺、宗善寺,明代改名崇善寺,明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现仅存大悲殿一院。殿宇及塑像均为明初遗物。

太原纯阳宫——明万历二十五年(1597)在宋代旧址上重新扩建,清乾隆、嘉庆二朝又予增建。现存五进院落,一进院为解放后新建,其余均为明清遗构。道教古建筑。

太原文庙——现存建筑为清光绪年间所建。

太原窦大夫祠——又名烈石神祠,宋元丰年间封窦声为英济侯,故亦称英济祠。始建年代不详,现存山门、献亭、大殿等为元至正初年重建。

太原多福寺——始建于唐贞元二年(公元786年)。宋末毁于兵火,明洪武年间重建,后又多次重修。今存山门、钟楼、大雄宝殿、文殊阁、藏经楼、东西垛殿等,以及塑像、壁画,均为明代遗物。唯寺前山巅砖塔,仍是宋代原构。

太原净因寺——又名大佛寺。始建于北齐,金代重建,明代多次重修。寺分前后两进,前院有天王殿和东配殿,中部以卡墙和垂花门相隔,后院有大雄宝殿、罗汉殿和地藏殿,皆为明、清遗物。

太原明秀寺——现存两重殿院,木结构,明、清重修。

太原龙泉寺——亦各太山寺,据碑文载,寺始建于唐景云元年(公元710年),明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重修。

太原龙山童子寺燃灯石塔——为北齐天保七年(公元556年)僧弘礼建,是中国现存最古的石刻灯塔。

太原开化寺释迦如来连理塔——亦名开化寺双塔,为宋淳化元年(公元990年)所建舍利塔尚存。

太原惠明寺阿育王塔——亦称古城隋塔,塔创建于隋,重建于明洪武十八年(公元1385年)。

太原永祚寺——又称双塔寺,明万历年间(公元1573—1619年)佛灯和尚奉敕建造。

太原天龙山石窟——在太原市西南四十公里天龙山腰,石窟分布于东西两峰,共二十五窟,为北齐迄唐所凿。

阳曲不二寺——亦称不二禅院,金代建筑,寺创建于金明昌六年(公元1195年),元、明两代曾有修葺补建。其他建筑已毁,惟三圣殿与祖师塔尚存,仍为金代形制。

阳曲不二寺祖师塔——建于元至大三年(公元1310年),檐下设斗拱、平座和钩栏,皆仿木结构建造。

阳曲大王庙正殿——俗称无梁殿,现仅存正殿,明成化三年(公元1467年)创建,明万历与清康熙年间重修。

清徐尧庙——仅存尧王殿,五间见方,重檐歇山,副阶周匝,外观简洁庄重。

清徐香岩寺——寺创建于金明昌元年(公元1190年),现存东、西、中三殿均为金代石构佛殿。明、清时东侧增建三清殿、五龙洞、七星庙、关帝庙等。

二、大同篇

云冈石窟——位于大同市西郊武州山南崖。石窟依山开凿,因崖结构,东西绵延一千米。主要石窟皆完成于北魏迁都洛阳之前。现存洞窟五十三个,有主洞二十一个,大小石雕造像五万一千余尊。由于自然沟谷的分隔,使石窟形成东部、中部、西部三部分。云冈石窟一般分为三期。云冈第一期窟室,我们认为只包括和平初昙曜主持开凿的五座窟,亦即位于云冈石窟群中部西侧的第16—20窟。云冈第二期窟室,主要开凿在云冈石窟群中部东侧,有第7、8窟,第9、10窟、第5、6窟和第11、12、13窟;还有开凿在东部的第1、2窟和第3窟等。云冈第三期多中小型窟室:主要集中在第20窟以西的云冈石窟西部地区.位于中部的第14、15窟和位于东部的第4窟也属于这一期。

浑源悬空寺——位于恒山入口,恒山与翠屏山相夹成谷,谷南悬崖如削,壁立万仞,崖壁当心镶嵌寺宇一座,因其悬空而建,故名悬空寺。始建于北魏后期(公元491年),距今已有一千五百多年,是佛、道、儒三教合一的独特寺庙。

大同华严寺,殿宇巍峨,鸱吻高耸,气势宏伟,创建于辽代,坐西向东,与契丹族崇日的习俗自关。寺址规模浩大,分上下两院,分称上寺与下寺,上寺偏西北,下寺偏东南。上寺主要建筑大雄宝殿,辽末毁于兵灾,金天眷三年(公元1140年)重修,基本上保留辽代风格。薄伽敎藏殿为下寺上殿,位于寺内后部,居高台之上。殿内佛坛上保存着三十余尊辽代彩塑。

大同善化寺——与华严寺同为中国辽、金建筑中旳巨构。寺址规模甚大,中轴线上有山门(天王殿)、三圣殿、大雄宝殿,两侧有普贤阁、文殊阁基址及两廊基址。大雄宝殿左右有观音殿与地藏殿,整个辽、金佛寺的总体布局保存得比较完整。

佛宫寺释迦塔——俗称应县木塔。佛宫寺据现存元至正十三年(1353)的石刻土地碑记所载,金代时称为宝宫禅寺,当时就拥有四十多顷范围的土地,至明代改称为佛宫寺,现存钟鼓二楼及大雄宝殿等,皆经名、清重建,惟木塔仍为辽代原构。木塔建于辽清宁二年(公元1056年),塔身第一层因外附廊道配以重檐屋顶,其他各层为单檐,所以形成五层楼、六重檐的外观。平面采用八角形,坐落在奇特的亚字形转八角形的双层石砌台基上。塔身垂直叠架,构成一个巨大的楼阁。上面覆以塔刹,形成一座楼阁式高塔。

应县净土寺——又名北寺,主殿大雄宝殿重建于金大定二十四年(1184年),深广各三间,平面略成方形,单檐歇山顶,屋顶平缓,斗拱疏朗,侧角升起显着,虽经历代修葺,仍保持原貌。殿内有清代壁画,内容为佛教故事等,构图和技法具民间传统画风。殿内藻井及天官楼阁造型美观,构思繁复,结构玲珑。

大同九龙壁——壁长45.5米,高8米,厚2.01米,竣于明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2年)。全部为琉璃镶砌,下设束腰基座,顶部为琉璃斗拱脊瓦,壁间九龙飞腾,气势磅礴,是中国保存最完美、最古老、最大的琉璃照壁。

灵丘觉山寺——该寺创建于北魏孝文帝太和七年(公记483年),辽代重修。后来寺宇废毁,仅存宝塔一座,现寺内殿堂三院,横向排列,皆清光绪十一年至十五年(公元1885-1889年)重建,独宝塔为辽构。

朔县崇福寺——建于唐高宗麟德二年(665年),辽代曾作为林太师府署。后扩为佛寺,名林衙院,统和年间改称为林衙寺。金皇统三年(公元1143年)扩建,天德二年(公元1150年)题额崇福寺。明清又进行局部修葺。现存五进院落,十座建筑,其中以弥陀殿价值最高。

天镇慈云寺——原名法华寺,初创于唐,辽开泰八年(公元1019年)重修,明宣德五年(公元1430年)又予重建,现有建筑除钟、鼓二楼为元代遗物外,其余皆明代所筑。山门内钟、鼓二楼为元代所建,圆形重檐攒尖顶,形制奇特,为他寺所罕见。

恒山古建筑群——恒山主峰在浑源县境内,与泰山、华山、衡山、嵩山并称五岳,其为北岳。山上不大的范围内布列殿宇近二十处,有朝殿、会仙府、御碑亭、碧霞宫、纯阳宫、接官亭、寝宫、梳妆楼等,皆为明、清所建。

浑源永安寺——俗名大寺,始建于金,元初重修。现存山门、中殿、正殿、后殿及东西厢房尚具元建手法,其余均为后代增建。

浑源圆觉寺——俗名小寺,寺宇已毁,寺塔独存。始建于金,明代重修,为九层密檐式砖塔,平面呈八角形,砖刻门窗均仿木结构式样。塔刹顶端有一铁制“候鸟”,可随风旋转,具风标作用。

广灵水神堂——有小方壶之称。始建于明,清代重修。有山门、正殿、东西配殿、水神堂、钟楼、厢房等。殿堂雕刻细腻,钟楼结构玲珑,前有掖门通行,周设回廊围护。殿堂楼阁与水光山色相映,颇具江南水乡风光。

三、五台篇

五台山——在山西省东北部五台县境内,由北台叶斗峰、南台锦绣峰、东台望海峰、西台挂月峰、中台翠岩峰五峰组成。

南禅寺——该寺始建年代不详,寺内正北面大殿,是中国现存已知最早的木构建筑,重建于唐建中三年(公元782年)。山门(即观音殿)、东西配殿(菩萨殿和十王殿)和大殿(即大佛殿),皆为明、清重建;殿内泥塑十七尊,与大殿同期建造,是国内除敦煌之外稀有的唐代彩塑。

佛光寺——佛光寺东大殿,重建于唐大中十一年(公元857年);佛光寺文殊殿,在寺内前院北侧,金天会十五年(公元1137年)建;六角形祖师塔是北魏遗物;其余天王殿、伽蓝殿、万善堂、香风花雨楼等均为明、清重修。

延庆寺——寺内其他殿堂多已改建,惟大佛殿独存,当金代遗物;殿前有陀罗尼经幢,为宋景佑二年(公元1035年)镌造。

殊像寺——初创于唐,元延佑年间重建,明成化二十三年(公元1487年)再建,塑像皆为明代遗物。

广济寺——寺内大雄宝殿建于元至正年间(公元1341—1368年);殿内塑有佛、菩萨、罗汉等,虽经后人重装,但元塑风格尚存;寺前石幢为唐代镝造。

蜒山寺——建于金正隆三年(公元1158年),现存东西配殿、钟楼、禅马等皆系清式,惟菩萨殿尚为金、元遗构;殿内佛坛上菩萨、协侍、金刚皆为金代形制;四周壁画为同期绘制。

公主寺——北魏信诚公主出家时建造,唐末唯德禅师重修,明弘治间(公元1488—1505年)又移地重建。

显通寺——北魏孝文帝时重建,因寺前有花园,又名花园寺。至唐代,复名大孚灵鹫寺。魏、唐之际,寺院规模甚大,周设十二院,前有高塔耸峙(即今塔院寺,后有菩萨真容院(即今菩萨顶,古称真容院)。明初重建,赐额大题显通寺。随后寺僧分裂,塔院寺与菩萨顶分庭独立,自成格局。显通寺仅留中心部份,只好东向另辟山门,始成现状。无量殿、铜殿、铜塔等均为明万历年间建造,其余佛殿、菩萨殿、观音殿等,皆为清物。

塔院寺——在显通寺南,魏、唐时期,乃大孚灵鹫寺塔院,明永乐五年(公元1407年)太监杨升奉敕重修,遂独立为寺。嘉靖、万历年间重葺宝塔,清代又重修殿堂。

菩萨顶——原为大孚灵鹫寺真容院,明永乐时改建,曾称大文殊寺;后喇嘛住持,始改今名。

罗喉寺——初创于唐代,明弘治五年(公元1492)重建,清代又予修葺,雕饰、塑像、彩绘皆为喇嘛敎风格。

圆照寺——古称普宁寺,明永乐初年印度僧人师利刹来华朝台兴建,至明宣德时坐化,于寺后建塔祀之;殿上二层檐下镶有琉璃烧造的十八罗汉和“三大士”像,乃中国明代琉璃中的优秀作品;殿内佛像皆系明代形制。

碧山寺——又各广济茅蓬,相传该寺始建于北魏,明成化年间重修,清代又子补葺。寺内现存建筑雷音殿与戒坛殿为明建,殿内石雕佛坛是宋代遗物,汉白玉雕像为缅甸所赠。

广宗寺——明正德初年建,清代曾予补修。

普化寺——始建年代不详,明、清重修,民国初年又增建玉皇阁一座,故又名玉皇庙。

南山寺——元元贞初年始建,明嘉靖二十年(公元1541年)重修。现存寺内建筑除大雄宝殿及殿内罗汉、壁画外,余皆清代及民国遗物。

镇海寺——寺侧清泉,传系海眼,后人建寺于此,因名镇海寺。现存山门、钟鼓楼、天王殿、宣教殿、左右配殿等,为清代建造。寺南侧永乐院,清皇封为历代章嘉活佛朝台居所。

观音洞——始建于明,清代重修。

金阁寺——唐代宗于大膺年间诏不空和尚赴五台山修功德,“铸铜为瓦,涂金为饰,费钱巨亿”,饰佛阁为金阁,故名金阁寺。

尊胜寺——传唐时印度僧人佛陀波利在此拜见文殊菩萨,随之建寺,传授尊胜陀罗尼经,故寺以尊胜为名,宋代重建,民国初年又予修葺。

龙泉寺——寺旁有泉曰“龙泉”。始建于宋,明代重修,清末至民国初年重建。

广济寺——俗称西寺,始建于元至正年间(公元1341-1368年),明、清局部重修;现存大雄宝殿基本完好;殿前石幢为唐代镌造。

严山寺——创建于金正降三年(公元1158年),元、明又有修葺。现存山门、钟楼、东西配殿、禅院等,皆为清代建,惟菩萨殿尚为金、元遗构;殿内壁画是中国金代壁画中的优秀作品。

金洞寺——始建年代不详,元延佑五年(公元1318年)重修,明、清时局部重建,现存正殿为宋建,殿内木雕神龛系元重修时制作,天王殿与观音殿为明代遗物。

宁武鼓楼——下为砖砌门洞,上为三层檐楼阁,高约二十米。重建于清光緖年间,一九六四年重修。

定襄关王庙——金章宗太和八年(1208年)始建,元至正六年(公元1346年)重修,明、清两代补葺,朝内关王殿为金代原构。

原平普济桥——金泰和三年(公元1203年)始建。清乾隆二十年(公元1755年),雨毁七孔,同年七月重修落成。

原平朱氏牌楼——俗称阳武石坊,清咸丰五年(公元1855年)所建,有石坊两座,村外石坊为陪坊,雕工略简;宅前石坊为主坊,高十米,宽九点六米,正面近方形,比例适度,形制壮观,雕造瑰丽,为清代石雕艺术之珍品。

代县边靖楼——俗称鼓楼,亦名谯楼。始建于明洪武七年(公元1374年),成化七年(公元1471年)失火后重建。

代县文庙——现存为明洪武初重建,永乐与正统年间维修,成化年间扩建,以后屡有修葺。规模宏大,建置完善,是现存州府文庙的代表作。

代县阿育王塔——始建于隋,毁于唐,元代重修。现存塔为元至元十二年(公元1275年)遗物,为中国藏式塔之佳作。

代县杨家祠堂——祠堂为元代扬家十七世孙奉旨所建,明、清间又予重修。祠分前后两院,有堂屋、东西厢舍、正殿等,多为明代遗物。

雁门关——又名西胫关,因这里重峦叠嶂,霞举云飞,两山对峙,其形如门,飞雁出入其间,故名雁门。现关城为明洪武七年(公元1374年)所建,万历间复筑门楼。今存关门三座,内有战国时赵国名将李牧祠旧址。

代县赵杲观——又名天台寺,始建于北魏,明万历年间重修。观分南北两部,南有大佛殿、古南洞、石室三楹;北有观音阁及天然石洞,阁崖交融,别具一格。

四、晋中篇

平遥镇国寺——位于平遥县郝洞村,原名京城寺,始建于五代北汉天会七年(公元963)年,明嘉靖十九年改为镇国寺。寺分前后两进院落,万佛殿居中。前院有天王殿,东西有碑廊;后院有三佛殿;左右配观音、地藏二殿。寺内留存着五代、元、明、清四朝不同风格的建筑、彩塑、石碑、壁画等文物古迹。万佛殿为寺内主要建筑,为五代遗构。

平遥慈相寺——现存主要建筑三佛殿与麓台宝塔为宋、金遗构。

平遥清虚观——原名太平观,始建于唐,宋改称清虚观,现存山门、龙虎殿、三清殿、纯阳殿,布列于中轴线上,两侧有配殿廊庑,是一处布局完整的道观建筑。

平遥双林寺——在平遥县桥头村,地形开阔,高墙围护,看似堡寨,实则佛寺。重修于北齐武平二年(公元571年)。殿内彩塑满布,大都属明代作品,计约一千五百余尊,雕塑形式包括悬塑与壁塑,还有圆雕、深、浅浮雕,俨然一座古代彩塑艺术馆。

平遥城墙——建于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城墙周长六点四公里,四向开门六道,东西各二、南北各一。城墙上建有堞楼和角楼九十四座,可惜已大部不存。

平遥清代票号——亦称“票庄”或“汇兑庄”,是旧中国的一种信用机构,为山西人所经营,故称“山西票号”。票号在各地设有分号,初期主要经营汇兑业务,后来存、放款业务逐渐发达。辛亥革命后改为钱庄。现为商业部门占用。

平遥文庙大成殿——金大定三年(公元1163年)重建,为中国文庙早期建筑。

太谷无边寺——创建于西晋泰始八年(公元272年)。寺内现存建筑均为清代遗构,惟白塔是宋元佑五年(公元1090年)原构,塔为八角形,共七层,通高四十余来,是一座保存完好的楼阁式佛塔。

太古圆智寺——寺建于唐朝贞观年间,金天会九年(1132年)重修。明清两代多次重修,现存建筑多为明清所建。现有殿宇七十多间,为二进院落,从南至北依次为山门、倒座天王殿、钟鼓楼、东西厢房、过殿、东西配殿、大觉殿及东西禅房。

太古净信寺——创建于唐开元六年(714年),金大定年间(1161年—1189年)重修。坐北朝南,由两进院落组成,山门南有影壁,中轴线由南向北排列戏台、毗卢殿、天王殿,两侧有看廊、白衣殿、灰泉殿、钟鼓楼、天王殿、碑廊、观音殿、地藏殿、关公殿。殿内塑像、壁画,均为明代佳作。

太谷安禅寺前殿——北宋遗构。

太谷光化寺正殿——宋咸平二年(公元999年)建,元代补修。

阳泉林里村关王庙正殿——宋宣和四年(公元1122年)建。

孟县大王庙寝宫——金承安五年(公元1200年)建。

柳林香岩寺——寺址高耸,保存完整,除山门和钟鼓二楼外,八座殿堂,七座皆为元制。

文水则天圣母庙——规摸不大,于山门位置建戏台,北部为则天圣母殿,东西设配殿。庙建于唐,金代重修。则天圣母殿是金代遗构,大殿板门上“金皇统五年(公元1145年)”的刻字当是建造年代的佐证。

汾阳太符观——现存建筑有山门、东西配殿及正殿(昊天玉帝殿)。正殿为三间,而配殿则是五间,这种规制打破了庙宇建筑的惯例,实属少见,正殿为金代建造,东西配殿是明代遗构。

介休回銮寺——原名灵溪寺、兴国寺,因唐太宗登绵山礼佛未成在此处回銮得名,寺建于唐代,五代时期毁于战乱。北宋建隆三年(962年)重建,后又毁。金天会、大定年间又重建。现存寺院保存完整,为元代建制。

介休后土庙——始建年代无考,据碑文记载为元延佑五年(公元1318年)重建,而现存实物都是明、清遗物。后土庙所有建筑全用琉璃制品装饰,制作精巧,品种齐全,是清代琉璃制作之上品。

介休祆神楼——民间俗称玄神楼,创建于北宋。

楡次城隍庙——建于元,明、清均予维修。现存城隍殿为元代建筑,山门、玄鉴楼、钟楼为明代重修,余皆清代遗物。

灵石资寿寺——始建于唐,现存建筑为元泰定三年(公元1326年)重建。主要建筑为山门、天王殿、雷音殿、罗喉殿、地藏殿、药师殿等。殿内壁画、彩塑完好无损,亦属中国明代的优秀艺术品。

交城天宁寺——始建于唐,历代重修,现存建筑为明、清遗物。寺依山建造,错落有致,层次分明。现存主要建筑有山门、千佛阁、大雄宝殿、毗卢阁等。

交城玄中寺——又称石壁寺、永宁寺,系中国佛敎净土宗的发祥地,被日本佛敎净土宗视为“祖庭”,是中日文化交流的纽带。据碑文记载,寺始建于北魏,现存主要建筑为明代风格。

五、晋东南篇

平顺天台庵——中国仅存的四座唐代木构实物之一

平顺金灯寺——寺依山建造,东西向五进院落。现存主要建筑有关帝庙、聚仙楼、钟鼓楼、水陆殿等。

平顺龙门寺——北齐初创,历代扩建重葺,寺内现存建筑有:山门,金建;正殿,宋绍圣五年(公元1098年)建:西配殿,五代后唐同光三年(公元925年)建;后殿,元建;东配殿、厢房、廊屋、禅院等皆明、清重建。集六个朝代(五代、宋、金、元、明、清)的建筑于一座寺庙之内,这在中国现存殿宇建筑中是极为罕见的。

平顺大云院——始建于五代后晋天福五年(公元940年)。现存寺内正殿乃五代原物,山门、后殿皆经明代重葺,非其原貌。殿内东壁和扇面墙上,保留有二十多平方米五代壁画,乃国内寺观屮仅存之物。七宝塔为唐代建造。

高平崇明寺——俗称狼谷寺,创建于宋开宝年间(公元968—975年)。现存建筑为山门、钟鼓楼、中殿、后殿及东西配殿。中殿为宋代遗物,殿内“断梁”的做法实属罕见,这种小材大用是当时匠师们的一大创举。

高平游仙寺——创建于宋淳化年间(公元990——994年)。现存建筑有山门、前殿、中殿、七佛殿及东西配殿。前殿是北宋遗构,中殿为金代建造。

高平定林寺——现存山门、雷音殿、三佛殿、七佛殿及其附属建筑。雷音殿古朴雄伟,系元代遗构。

高平开化寺——创建于北齐武平二年(公元571年)。宋改名开化寺,熙宁六年(公元1073年)重建大雄宝殿,殿内较完整地保存了宋代彩绘和宋代壁画,这在全国古建筑中亦是孤例。

高平羊头山石窟——石塔系唐建,五座,平面有方形和圆形两种,层次有单层、双层、五层、七层之分,造型古雅,乃摩崖造像中点缀之物。石窟为北魏至唐所凿。

高平仙翁庙——亦称纯阳宫,始建年代不详,现存建筑有山门、钟鼓楼、乐亭、仙翁殿等,为明代遗构。

高平圣姑庙——又名万寿宫,亦称仙姑庙,始建于元,明、清重修,现存三教殿、乐搂、碑楼、圣姑殿、东西配殿等,其中三教殿为元代遗构。

晋城青莲寺——分古青莲与青莲两处,皆隐于山腹之中。寺内宋建藏经楼和主佛殿,气势壮丽;释迦殿及殿内彩塑为宋代遗物,殿内唐、宋彩塑皆为珍品。

晋城青莲寺慧峯石塔——平面呈八角形,铭刻有“中和戊申”字样,是中国现存唐代舍利塔中艺术价值较高的作品。

晋城二仙观——刮建于宋大观元年(公元1107年),现存建筑有乐台、香亭、正殿、左右垛殿和东西配殿等建筑。正殿及殿内彩塑均系宋代遗物,余皆为明、清所建。

晋城玉皇庙——始建于宋熙宁九年(公元1076年)。庙分三进院落,是一组规模宏伟、保存完好的道教建筑群。庙内保存着宋、元、明彩塑三百余尊,其中尤以元塑二十八宿享誉最高。

晋城崇寿寺——创建于北魏,主要建筑有山门、天王殿、释迦殿、雷音殿。雷音殿两侧设菩萨院和关圣院,天王殿左右建钟鼓楼。

晋城东岳庙——始建于金大定年间(公元1161——1189年)。主要建筑有山门、天齐殿、藏经阁、两侧垛殿及东西廊庑。天齐殿及殿内彩塑仍为金代遗物,余皆明、清所建。

晋城景徳桥——是中国大券拱桥梁中的典型实例之一,金大定二十九年(公元1189年)建,明昌二年(公元1191年)落成。桥上石栏围护,两端筑小券各一,既可泄洪,亦可减轻桥头荷载,形制结构与河北赵州大石桥相似。

陵川昭庆院三圣瑞现塔——建于金大定七年(公元1167年),方形叠檐,高十三级,虽为金建,唐风犹存。

长子法兴寺——始建于公元四百零一年。唐塔六座皆为石造,咸亨四年(公元673年)所造舍利塔尤为特殊,方形二层,全部用石条堆砌而成,外观犹似方形殿堂,故俗称石殿。另有燃灯塔一座,位于菩萨殿前,体形不大,雕刻秀丽,制作年款(唐大历八年,即公元773年)。圆觉殿及殿内塑像均系宋政和元年(公元1111年)所造。

陵川崔府君庙——现存主要建筑有山门、戏台、拜亭、府君殿及左右垛殿、配殿等建筑。山门居中,左右设掖门,造型奇异,二层重檐歇山式门庑筑于高台之上,与敦煌壁画中所见相同,现存实物,仅此独有。

陵川二仙庙——又称真泽宫或二仙宫,中轴线上有戏楼、过殿、中殿及正殿,正殿两侧为重檐十字歇山顶之梳妆楼,东西设垛殿及廊房。

陵川南吉祥寺——重建于宋,分前、后两进院落。中轴线上布列天王殿、中殿、后殿及东西配殿、廊庑。中殿为宋代原构,后殿系金代遗物,天王殿虽经明代重修,仍保存着元代建筑的风格。

陵川北吉祥寺——始建于唐,寺分三进院落,中轴线上分列山门、前殿、中殿、后殿以及钟鼓楼、东西配殿、左右廊庑等建筑。前殿、中殿为宋代遗物,其余皆明、清重建。-

陵川崇安寺——南北朝始创,明、清重修。主要建筑有古陵楼、插花楼、大殿、东西配殿等。山门古陵楼居中,钟鼓二楼对峙左右,寺内殿堂重重,插花楼雄踞西侧。

长治府城隍庙——山门、垛殿、玄鉴楼、乐楼、献亭、城隍殿、寝宫、配殿、廊庑等,无不倶备,在现存已知的城隍庙中,此为巨构。主要建筑城隍殿为元代遗构,戏楼、东西廊庑、阎王殿等均系明、清所建。

长治东泰山庙——殿堂楼阁百余间,皆为明代所筑。

长治玉皇观——山门乃一座高层楼阁,名曰五凤楼,二层四檐歇山式,门前加有插廊一厦,略如五檐楼阁之制。

潞城原起寺——现存主要建筑有大佛殿、香亭、古塔等。古塔为砖塔,仿木结构雕造。

阳城海会寺——现存建筑有佛殿、经堂等。寺内双塔一建于唐,一建于明。舍利塔,八角十三级,高五十七米,第十层伸出平座、钩栏和擎檐柱,檐柱、钩栏、花罩、雀替尊皆用五彩琉璃制品镶嵌安装,成为高塔之中一层精致的琉璃楼阁,在中国数以千计的古塔实物中尚属奇例。

平顺海会院唐建明惠大师塔——方形,单层,高九米余,束腰之下砌方形塔基,束腰之上塔身中空,比例适度,造型优美,被学术界视为唐塔中之珍品。

长治丈八寺唐塔——方形,九级(现存八级),叠涩出檐,造型轮廓与西安小雁塔有相似之处。

阳城寿圣寺佛塔——塔身琉璃镶嵌,在琉璃建筑制品中,寿圣寺塔可谓集中国佛敎造像之大成,且其手法精细,比例适当,衣饰、面形、姿势、神态均可与同期泥塑媲美。

六、晋南篇

芮城永乐宫——宫内除山门外,四座元代大殿——龙虎殿(亦称无极门)、三清殿(亦称无极殿)、纯阳殿(亦称混成殿)、重阳殿(亦称七真殿),皆依次排列于中轴线上,不设厢房和配殿。龙虎殿建于元至元三十一年(公元1294年),三清、纯阳、重阳三殿为元中统三年(公元1262年)所建。

芮城广仁王庙——俗称五龙庙,在芮城县北龙泉村,是一座祀奉水神的庙宇。因庙前泉水荡漾,源分五脉-故俗名“五龙庙”。庙内正殿,建于唐太和六年(公元832年),是中国现存四座唐代木构实物之一。

新绛绛守居园池——创建于隋开皇十六年(公元596年)。虽经历漫长岁月,但其总体规模、平面布局、建筑形制尚清晰可辫,为中国较早的花园建筑,是研究园林艺术不可缺少的实物数据。

新绛绛州大堂——现存为元代建筑,属古代州府衙署的代表性作品。

新绛绛州三楼——是绛州钟、鼓、乐三楼的合称,为元、明时期的建筑。

新绛白台寺——创建年代不详,重修于唐开元十四年(公元726年),后经历代重修。现存法藏阁、垛楼、释迦殿、后大殿及两厢配殿等,均为元、明时期的遗构。惟中殿还是宋代遗物。

新绛稷益庙——俗称阳王庙,始建年代不详,重修于元至元年间(公元1264—1294年)。现存正殿内保存着:一百二十余平万米的明代壁画,为硏究中国美术史不可缺少的实物数据。

新绛太阴寺——唐时初创,金代重建,元、明又予补葺。现寺内卧佛殿(亦称大雄宝殿)乃金大定二十年(公元1180年)原构。

蒲县东岳庙——庙宇规模宏伟,依地势建造,亭台楼阁错落有致,为东岳大帝黄飞虎行宫。

洪洞广胜寺——分上寺和下寺。下寺与水神庙连接形成一组。现存建筑大多为元大德九年(公元1305年)建造。飞虹塔,建于明正德十年(公元1515年),塔身砖砌,四周嵌以黄、绿、蓝、白、褐五彩琉璃艺术构件,为中国琉璃塔中的代表作。

临汾尧庙——现存主要建筑有广运殿、五凤楼、寝宫等,均为清代重建。

洪洞明代监狱——俗称苏三监狱,在洪洞县城内,文化大革命中被毁,现已按原样修复。

临汾大云寺佛——创建于唐贞观年间,清毁于地震,后重建。塔内所存铁铸佛头,高达六米,大云寺亦因之得名为“铁佛寺”。清代塔,塔平面呈方形,六级,四周琉璃贴面。现存山门、献亭、砖塔、藏经阁等均为清代建造。

临汾牛王庙戏台——戏台为元代遗构,歇山式屋顶。

霍州州署大堂——中国保存较好的衙署建筑。现存大门、仪门、牌坊、大堂、二堂等建筑。大堂为元代建造。

万荣秋风楼——万荣后土庙内,现存楼建于明代。因澎武帝祭后土于此,并存有汉武帝《秋风辞》碑,故取名秋风楼。

万荣飞云楼——位于今万荣县城东岳庙内,明正德时(公元1506-1521年)

解州关帝庙——庙分南北两部分。南为结义园,由牌坊、君子亭、三义阁等组成。北部是主庙,有端门、雉门、午门、御书楼、崇宁殿、以及中轴线两侧的石坊、木坊、钟鼓楼、崇圣殿、碑亭、钟亭等。后部以春秋楼为中心,刀楼、印楼分列两侧,从其平面布局看,完全保存了中国古代建筑持有的中轴对称式传统风格,是中国规模最大的关帝庙。

运城泛舟禅师塔——塔建于唐长庆二年(公元822年),平面为圆形,高约十米。造型古朴,为唐代原型塔不可多得的实例。

稷山青龙寺——始建于唐龙朔二年(公元662年),经历代重修,现存大小殿堂八座,均为元、明遗构。各殿塑像已不存,惟后殿和腰殿内保存着元、明时期的精美壁画,是绘画史上不可多得的实物数据。

吉县坤柔圣母庙——建于宋天圣元年(公元1023年),现存圣母殿为元代遗构。

襄汾丁村民居——民居系四台院布局,分别为庭堂、厢房、过厅、门楼等建筑。保存较好的院落有二十余座,其中既有明万历年间的院落,也有清康熙、乾隆年间的院落。从建筑布局看,基本上保留了明、清时期村落的形制。

隰县小西天——原称千佛庵,建于明崇祯七年(公元1634年),庵分上下两院’,下院有无量殿及厢房,上院建大雄寳殿,左右设文殊、普贤殿;大雄宝殿内满布悬塑,金碧辉煌,十分壮观,是中国明末彩塑艺术的珍品。

永济县普救寺塔——仿唐式砖塔,本是舍利塔,平面呈方形,十三层,高约五十米,俗称莺莺塔。

永济万固寺——创建于唐大中八年(公元854年),现存山门、大雄宝殿、药师殿、左右禅院僧舍、塔院、无量殿、罗汉殿等。塔院内万固寺多宝佛塔平面为八角形,十二层,高约五十四米,塔身中空,内设阶梯,可攀登远眺。

大悲院——在曲沃县城东北曲村镇。院内过殿,是金大定十二年(公元1173年)所筑。

临汾魏村牛王庙戏台——建于元至元二十年(公元1283年),至治元年(公元1321年修。

永济董村三郎庙戏台——元至治二年(公元1322年)建,明、清间补修。

翼城武池村乔泽庙戏台——元泰定元年t公元1324年}建,明代局部修葺。

临汾东羊村后土庙戏台——元至正五年(公元1345年)建。

石楼张家河圣母庙戏台——元至正七年(公元1347年)建。

翼城四圣宫戏台——元至正间(公元1341-1368年)建。

临汾王曲村东岳庙戏台——形制、结构与魏村戏台相同,系元初遣构。

运城三路里关王庙戏台——“大元”记慕碑文残存,亦为元物。

永济故大禅师塔——唐塔。

安邑太平兴国寺塔——唐塔。

附注:

1、山西已发现宋、辽、金以前的木结构古建筑一百零六座,其中唐代四座,五代三座,宋、辽、金时期九十九座,元代木构建筑三百五十余座,至于明、清两代的建筑物,则多得不可胜计,较佳者少说也在千座以上。

2、唐代木构建筑四座,即五台佛光寺东大殿、五台南禅寺大殿、运城广仁王庙的正殿和长治天台庵。

3、五代十国建筑实物留存至今者为数甚少,山西尚存三处,即龙门寺西配殿、大云院正殿、镇国寺万佛殿,分别为后唐、后晋、后汉三个朝代所建。

4、晋南现存元代州县衙署大堂三座,为全国所仅有,即临晋大堂、绛州大堂和霍州大堂。

 

版权免责声明: 本站提供的所有资源均来源于互联网收集整理,其版权均属原作者所有。我们在此郑重声明对原作者和出版人的尊重和感谢,若有侵权,请您联系客服微信:yaoshihuivip,我们会在审核后及时删除侵权内容。本站所提供资源均只用于内部学习研究参考,请勿直接商用。请大家支持和订阅正版杂志。